2022年07月02日 星期六

海口中心在海南红树林生态系统沉积物污染特征与底栖生物生境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来源:地调局海口中心 作者:陈靓、黄赞慧、郑法 发布时间:2025-06-19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海洋自然资源调查团队在海南红树林生态系统沉积物污染特征与底栖生物生境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haracterization of sediment contamination and benthic habitat response in mangrove ecosystems of Hainan Province”为题发表于海洋科学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该研究基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垂直分布模式,从沉积物、植物和底栖生物多角度考量,探索复杂的相关关系和区域污染现状,方法科学有效且具有生态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这使得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的污染压力持续升级。目前,红树林生态系统所承受的污染响应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在沉积物中不断地汇集、在生物之间的迁移及富集。因此,从沉积物元素、植物与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立体角度出发,阐释其污染状况具有关键意义。然而,当前针对三者多维互动关系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海南新村港与新盈湾周边存在多元复杂的污染输入源,但该区域红树林的污染状况尚未获得足够关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剖析区域内底栖生物种群/群落、植被与沉积物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揭示区域内污染状况,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污染调控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中As元素呈现偏中度污染,且污染仍在持续。两个地区的物种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种群差异,自然林中的底栖生物种群密度明显低于人工林,这主要是由于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的普遍存在,自然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境优于人工林,这主要取决于人为干扰程度。TP、TN、TDS、Hg和砂粒是影响生物分类群出现的最重要变量。TP和TN是影响群落组成最重要的环境因素,TDS影响物种组成的总体变化,这些结果凸显了红树林覆盖类型对沉积物污染和环境因素的重大影响,导致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密度发生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