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海岸带综合调查团队在三亚市近岸海域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haracteristics, source analysis,and risk assessment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in nearshore surface sediments of a tropical tourist island”为题发表于海洋科学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中科院分区2区,IF=3.7)。该研究通过检测三亚市旅游岛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揭示该地区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对可能的污染源进行防治,更好的保护旅游岛屿周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三亚市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氯农药(OCP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广谱杀虫剂,主要用于果蔬、粮食作物生产过程的病虫害防治,也曾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用量最大的一类农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列入受控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其中8种为有机氯农药。尽管自198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已禁止使用,但其应用的环境遗留问题仍然存在,残留物仍在土壤、水体和海洋生态系统中被检测到。其危害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由于有机氯农药的大量富集会对生物体产生严重危害,故研究近海沉积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显得非常重要。三亚市位于海南省南部,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旅游城市,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2021年旅游人数达2162万,针对旅游人数庞大的旅游型滨海城市,目前仍缺乏有机氯农药污染物的基础数据。在海岛或滨海旅游地区污染物含量被严重低估,因此,对旅游岛屿周边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研究很有必要。
研究结果显示,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OCPs依然存在,并随河流径流转移,浓度范围为1.35-5.0ng/g,平均浓度为2.96ng/g。其中占比最大的是ΣDDTs(滴滴涕),其次是ΣHCHs(六氯环己烷)。来源于西岛西侧的HCHs和DDTs含量显著高于西岛东侧,细颗粒沉积物对OCPs的吸附作用较强。区内OCPs的主要来源为历史残留,少部分来自大气沉降和船舶涂料,同时也发现研究区有新的HCH污染物输入。西岛西侧来源的潜在生态效应为中等,说明西岛西侧来源需要更进一步追溯和监测,控制潜在的污染来源。
该研究由海口中心王红兵、张林等合作完成,得到中国地质调查项目(“海澄文”海岸带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DD20230414;海南海棠湾-崖州湾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项目:ZD20220609)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