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2日 星期六

摸清生态本底 筑牢修复根基
——海澄文海岸带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的实践与突破

来源:地调局海口中心 作者:符妙、符国伟 发布时间:2025-09-08

在海南岛东北部,由海口、澄迈和文昌共同构成的“海澄文”综合经济圈,正以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契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楼崛起、港口繁忙、产业提速。而在这片热土上,同样铺展着一幅关乎长远未来的生态蓝图——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这里拥有海南最典型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滨海生态系统,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海南自贸港抵御气候变化、保障海洋资源安全的重要屏障。

为了摸清这片海岸带红树林和海草床的“家底”,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海澄文”海岸带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组深入潮间带,系统开展了典型滨海生态系统调查工作。他们利用退潮的短暂窗口期,徒步穿越泥泞的盐沼与齐腰深的滩涂,无畏烈日与骤雨的轮番考验,以脚步丈量海岸,用汗水换取第一手调查数据,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科学支撑。

一、全域摸排:精准掌握生态系统“家底”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体检”,不仅为海南自贸港的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揭示了海澄文这片热土深藏的生态密码。

海澄文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地处琼州海峡与南海交汇的关键地带,不仅是全省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更是一条极具代表性的滨海生态走廊,其生态健康状况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海南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形成“三极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一环两屏、三江多廊”的生态安全框架,其中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滨海生态系统被视为“底线红线”,需要实施最严格的优先保护策略。

“用真实的数据告诉大家,海南的自由贸易港不仅是经济的热土,更是生态的高地。”这是项目设立时团队共同的信念。为实现这一愿景,海岸带科室组建专项调查团队,制定了“无人机航测+现场实地调查+样品测试分析”相结合的立体化调查方案。通过科学布设调查样方,记录海草和红树林的物种种类和密度,测量植株胸径、高度、盖度等指标,采集典型植物样、底栖生物、沉积物和水质进行室内处理分析,查清区域内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现状……最终,历经三年系统工作,团队全面完成了对海澄文海岸带红树林与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综合调查与评估。

团队在文昌椰林湾至冯家湾一带、海口东寨港和澄迈花场湾等近岸海域对海草的分布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共记录了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和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等2科5属7种海草。随着围填海、港口建设、陆源污染以及渔业活动加剧,海澄文沿岸海草床出现成片—斑块—零星分布的退化格局。同时,重点聚焦海南的“绿色长城”——红树林生态系统开展深入调查,不仅详细记录了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优势树种的生长状况,还对林下水体、底栖生物、潮沟系统以及沉积物特性进行了系统采样与综合分析。相较于传统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与地面测绘相结合的方式,绘制了高精度的红树林分布地图,为后续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规划和精准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图1 项目野外开展海草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

二、问题聚焦:科学识别生态系统“短板”

在全面掌握生态现状的基础上,科研团队通过系统整合多源数据并结合实地验证,准确识别出海澄文海岸带红树林和海草床典型滨海生态系统存在的两大核心问题,为后续实施针对性保护与修复措施提供了明确方向和科学依据。

一是人为活动干扰。在红树林区域,部分沿海村庄存在将红树林湿地围垦改造为养殖用地的现象,加之长期的人为破坏与砍伐活动,导致红树林面积显著减少。以清澜港红树林为例,1983年该地区红树林面积约为2000hm2,根据最新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验证结果,2024年该区域红树林面积仅为953.72 hm2,减少量高达52.3%。这一急剧减少主要源于1985年后清澜港地区大规模开展的围垦养殖活动。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剧了周边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引发红树林根系腐烂、病虫害频发等问题。此外,文昌高隆湾近岸海域因围填海工程的实施导致泥沙输运模式发生变化。大量泥沙向红树林潮沟方向迁移并逐渐淤积,造成潮沟堵塞,进而削弱了红树林内部及其周边水域的水体交换能力。

海草床区域则主要受到渔业活动、虾塘养殖和海洋工程等影响。海草床内栖息大量的螺类和贝类,耙螺、耙贝等活动导致海草根系损伤、局部区域植被丧失,原本连续的海草栖息地逐渐破碎,形成分散、不连续的斑块状分布格局。渔船进出和抛锚对海草生长繁殖也具一定影响。此外,沿岸虾塘养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盐,过量的营养盐输入造成海草床区域内的藻类大量繁殖,进而对海草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人工岛和港口的建设则直接破坏海草生存空间,严重时将导致海草区域性消失。

图2 调查区域海草床呈现斑块状分布

二是自然因素加剧生境恶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海澄文区域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部分红树林前缘地带出现海水倒灌现象,造成土壤盐度升高,进而导致秋茄等耐盐性较差的物种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易导致红树林枝干折断或倒伏,并对海草床造成大范围机械损伤和沉积物掩埋。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过后,文昌沿岸海草被巨浪连根拔起,损毁严重,短期内难以恢复。

三、靶向施策:全力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在前期调查基础上,为系统评估其健康状况、深度解析退化机理,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路径,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涵盖“红树林植被/海草床状况、生物群落、水质环境和沉积物环境”四大维度的健康评估体系,实现了从“摸清家底”到“生态诊断”的跨越。

海草床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显示,文昌和东寨港海草生态系统均属于受损状态,海草床整体多样性降低;花场湾水土环境处于整体良好,局部恶化阶段,调查期间沿岸的海草床、生物群落和环境要素等方面整体属于稳定状态。红树林方面,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整体处于健康状态,群落结构完整,生态功能发挥良好;而文昌长圮港红树林受周边工程建设和养殖废水污染的影响,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固碳能力也显著低于健康区域。

科研团队针对不同区域的退化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修复建议:对于海草床,建议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虾塘养殖废水的科学处理和排放合规;规范渔船通航路线,减少对海草的直接损害;针对海草退化区域,建议开展人工补种,选用当地优势物种的幼苗,采用“网格固定+定期监测”的方式,提高补种成活率。对于红树林,建议通过人工补植与生态化改造相结合,恢复被破坏的潮沟,改善水动力环境,促进自然更新。

四、展望未来:构建自贸港生态安全新格局

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起点,海澄文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定》的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将迈向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项目组计划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着力构建一套全面的海岸带生态监测预警系统,以实现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实时感知和智能预警,为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海澄文海岸带生态修复调查工作,不仅是对一片海域、一段海岸的保护,更是对海南自贸港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与深刻诠释。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岸上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和水下充满生机的海草床,正共同编织着自贸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底色,为子孙后代守护着这片珍贵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