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石珊瑚目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由许多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骨骼在数百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珊瑚礁地貌可以划分为岸礁、堡礁、环礁等类型,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的称为“岸礁”,其中海南岛周边海岸就发育着典型的珊瑚岸礁海岸地貌。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海澄文”海岸带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组(以下简称“海澄文项目组”)2024年针对文昌海岸带分布的典型珊瑚岸礁,系统开展了野外调查工作。此次调查综合采用野外实地测量、无人机航拍、潜水拍摄、遥感解译和便携式浅钻等多手段结合方式,全面、系统的完成了文昌珊瑚岸礁的调查。
海澄文项目组工作人员初步调查发现,位于清澜港以北的椰林湾等沿岸珊瑚礁的礁坪宽度普遍较窄,在100m~300m左右,但连续分布长度较长。礁坪主要分布着块状和丘状为主的化石礁和现代原生礁,包括微环礁、滨珊瑚礁、杯形珊瑚礁等,其中微环礁大多呈顶平底圆的圆台状、环形圆盘状和不规则丘状,是古海平面良好的指示标志物。此外,礁盘上生长较多的活珊瑚,整体上礁盘完整性保存较完好,区域生态性也较好。而清澜港以南的冯家湾、长圮港等区域珊瑚岸礁的礁坪较宽,天文大潮能出露宽度达四千多米的礁盘,地势平坦开阔,内礁坪基本无活珊瑚发育,分布较少的原生死滨珊瑚和部分微环礁平台,外礁坪基底基本被厚层的鹿角珊瑚断枝碎屑所充填。此外,调查发现长圮港区域的礁坪因人为养殖取水而大范围的开挖潮沟,对珊瑚岸礁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了区域生物群落和活珊瑚的生长环境,整体完整性和生态性较差。
下一步,海澄文项目组将根据野外调查数据,深入梳理总结专项调查成果,同时结合样品测年、同位素等测试分析结果,进一步开展珊瑚岸礁地质演化及其古环境气候指示作用等方面研究,有力支撑服务珊瑚礁保护修复工作。